2016-12-06

黄潮反思——走出围城

后505的政治讨论呈现的焦虑、懒散、疲弱、偏激、单元、本我,已经到了一种自我围堵的现象,有如钱钟书先生围城里一句名言:“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我想说钱钟书先生书里的这个婚姻在后505现代意义而言,可能就是我们的信仰,特别是对公共或民主信念的寄望与幻灭。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绝望了,就不想振作,不想改变。反而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检讨我们的公共信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尊重历史脉络,寻思出路

我们需要认定一个事实,无论是308到505的对政治/公共的热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独立历史现象,也不是某个民族或种族付出最多,其他种族贡献很少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客观的陈述。

认真检验我们的公共思想

我们必须严正的指出我们的盲点,特别是讲华语或中文书写的群众,基本上无法走出中文思考的格局与困局。甚至比《围城》里的人物的悟性更糟糕,我们就住在自己的城堡里不想出来。我们一直以我们华人已经做最大的牺牲与付出来拒绝一切客观、公平的检验过程。

我们如何建构公共想象力?

如果历史可以回头,我们能够如何更无害(no hurting)表现与表达我们救国爱国的语言与情感?我们能够书写与讨论之间更照顾同是马来西亚人的共同感受吗?我们能够尊重社会化过程带来长久以来的既定思维的沉淀与模式吗?

如果我们要解构这种种长久以来的不公共现象,首先我们要确实承认我们在“围城”里。我们如果走出来,我们必须先说服自己,为什么要走出来,走出来后要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思想停留在“围城”里,我们不会发现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我们不会检讨我们的公共语言对其他族群甚至是其他公民组织的努力的伤害。

耗时费事的应付太多表面现象,导致撕裂全民改革热诚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语言(族群、宗教、文化、观念、公共等等)的局限与对其他族群认识的片面与对国家缺乏整合性或全面性的认知导致我们把一些极端的表面现象当成无法改变的事实。

反省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或者更简单的说,我们的思想层面太过满足于小圈子思维,我们把自己的世界观建立在自己脸书上的一群朋友的自我满足、排外、吹嘘当中。我们不敢认真检讨,我们对跨族群、语言、宗教、文化的对话是否至少认真、尊重、进步与足够诚意?

就是在这样的现象世界里,我们对公共对国家的认识变成简单粗暴、变成埋怨、变成找别人的错误、标签别人、围堵自己的后505政治/公共疲惫现状。

所以,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眼光是在“围城”里面,我们对任何的运动都会片面与自我感觉良好地做分析与归类。

确认运动本质的大方向

Bersih(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应该跨语言,bersih原本就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跨宗教甚至是跨政治的改革国家选举不公与不干净的团队)也在这样的环境里被华语/中文世界的评论为嘉年华、没有进取心、瘫痪公民改革国家的组织、不敢正面冲撞体制、上街打卡回家的SOP,不能与占中雨伞革命,太阳花运动与韩国百万人围城等等相比。

认真看待抗争精神

我想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一方面想要超越现况,但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的想象里冷漠对待全民的公民运动如reformasi精神的自我更新(self reformation)。我们对民主或公民运动缺乏历史脉络的认识与认真,比如台湾人是经过多少代人的流血、失去自由与尊严锲而不舍的抗争、韩国人是在多大的压力之下学习民主、建立公民组织,香港学生运动是多少代人对民主的传播与栽种培养出来的民主幼苗?

尊重抗争的历史脉络

反观,我们今天抽空我们需要学习抗争、尊重、跨界的努力,经常把别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自由、民主的斗争精神用来直接否定bersih与reformasi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忘了,今天我们比新加坡人民更自由一些、更勇敢一些上街是因为建国前后,我们就有前人为我们在体制内外争取建立民主或公共权益。而今天我们的进取论述却是抽空我们对跨界、跨语言的尽责与否,我们直接谈为什么人民已经上街却不冲撞警卫线,我们却
不思想谁来承担后果?

当bersih等等公民组织被政府因暴乱的罪名而被封禁后,谁去承担团结bersih的支持者与对bersih存着希望却不敢公开表态的民众?

建构人人平等的公共想象力

我个人强调透过现象检讨与思考本质,而不是以现象定本质,因为现象背后有许多社会化因素、比如族群不平等、权益不平等……等等的政治与党朋政治建构,需要不相信这样体制的人民加入新的公共政治元素去探讨
、研究、尊重、争取更多人醒觉于族群政治(包括华人),打破恐惧、误解、隔阂与既定思维的框架。

我们一起上街、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少谈策略多思考格局与尊重人人平等的精神。无论是红衣人上街还是任何反对我们的人上街,我们的不主动冲突或否决他们的公共权利;但是同时我们坚定自己对公共信念、尊重每一个人的付出与无私的精神,尊重集体安全、生命等等的存在而不是以利益与人数去计算公民运动的成败。


文字营的反思之为什么不博客

文字营的反思之为什么不博客        在今天资讯爆炸的时代里,集体讨论的太多,但是很快变就成过眼云烟,就如大数据时代人的思想行为越来越碎片化。今天无论是任何社交媒体最害怕的是无穷无尽的问候,各种形式的图片与caption。甚至一些比较严肃的社群已经发出警告,除了讨论严肃...